聼
时下,法院“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法官办案压力巨大,有的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难免控制不好情绪,在与当事人交流过程中,有的法官态度生硬、情绪急躁,不容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或对当事人陈述意见置若罔闻,这种情况极易引起当事人怀疑与不满,导致案件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并有损司法公信力。笔者认为,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法官应转变与当事人沟通的态度,从倾听开始做起。
耐心倾听是应有的一种正确态度
良好的沟通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法官是审判权的执行者,从某种意义来说,法官也是司法活动的服务者。在与当事人交流过程中,法官应注意言行举止,充分尊重案件各方当事人,法官一小时的耐心倾听,远胜于几小时的说服教育。耐心倾听能使当事人的积怨得到有效释怀,能赢得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和支持,又能增添案件妥善处理的砝码。
善于倾听应是法官的一项技能
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不外乎听和说,然而看似简单的听和说,却是一门大学问,法官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设身处地,消除外在和内在的干扰,集中精力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意见,更要站在当事人角度换位思考,全面了解当事人司法需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同时,法官也可以利用一门不动声色的技巧—肢体语言,在倾听的过程中,法官与当事人要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如文明的举止、友好的目光交流,都能体现出法官对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此外,要尽量避免打断当事人发言,无论在庭前、庭中、庭后,法官不宜鲁莽打断当事人发言,可以适当让当事人发泄积压的情绪。
用心倾听是法官的一份责任与担当。许多案件在经法官耐心倾听之下,当事人对抗情绪得以有效缓解,最终使当事人握手言和,倾听成为法官内在品格的外在体现,对实现司法公正、塑造司法形象、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要让倾听贯穿于审判的始终,在倾听中彰显司法担当,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纷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者 / 韦莹雅 编辑 / 黄昕如
广西高院新媒体团队出品
大家都在看
?十余年主办民事案件二千多件,她只做法律天平的忠实守护者
?这个法院在全国首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比赛颁奖仪式上捧回三等奖奖杯
?《人民的名义》之法院篇:看覃塘法院如何与腐败过招
?我的全国两会“漫游”记
?一不小心就犯罪?这是认真的!
?看法官如何解析《人民的名义》
您的投稿、意见和建议,请发到这里:gxgywx@163.com。
如果喜欢,请点一下左下的大拇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